您现在的位置:网站首页佛学佛经

文昌帝君阴骘文 研习报告 第24集

2020-07-10 10:58:40 作者:钟茂森教授 来源: 浏览次数:0 网友评论 0

 

 1.png


    尊敬的诸位大德,大家早上好,请坐。我们继续来学习《文昌帝君阴骘文》,今天我们来讲第二十三句,二十三句是接著前面「忠主,孝亲」下来的。


  【敬兄。】


  『敬兄』这一句,「敬兄」就是尊敬兄长,这是一种悌道。《弟子规》上讲「兄弟睦,孝在中」。兄弟之间能够和睦,互相尊敬,互相照顾,这就是对父母孝顺,因为父母最希望看到自己儿女团结和睦。安士先生在这段发明解释当中他这样说到,「兄弟之间,形骸虽异,然以父母观之,其爱同也」。兄弟之间虽然长相有所差异,但是在父母眼中看兄弟都是自己的儿女,所以所施的爱是相等的。「故彼此睽离,未有不伤亲之心者」。所以如果彼此之间不和睦,睽就是不能够相和,互相不能够恭顺,离就是分离,甚至会勾心斗角,兄弟之间还会为了利益起争执,甚至要打官司。现在我们看到社会上很多这种现象,兄弟反目的,为了争财产、争这些利益要打官司,这在父母亲眼中看到真是让父母心伤透了,本来兄弟所谓是同怀、同胞,怎么可以互相之间为利而争?所以这就不孝。下面说,「人能互相友爱,则悌也,而孝存乎中矣」。所以兄弟之间能够互相友爱,所谓兄友弟恭,这就是悌道,悌道就是孝道,它是孝道的延伸。孝道主要是对父母而言,对父母恭顺、慈爱那就是孝。孝里面不仅是养父母之身,也要养父母之心,不能让父母伤心,如果兄弟不能友爱、团结,还会争执、反目,这就是让父母伤心,那孝也就没有了,所以尽孝之人必定是兄友弟恭的。人为什么不能做到兄友弟恭?主要的原因就是自私自利,眼里只有自己没有别人,所以会牺牲别人的利益而利益自己,往往都会因为这些财物、物质上起纠纷,才导致兄弟不和。所以《弟子规》上讲,「财物轻,怨何生,言语忍,忿自泯」。另外一种情况就是说话没有注意到恭顺,所以会导致互相会起愤恨,这些我们得要注意到。在财物上要宁愿分给兄弟的多,留给自己的少,在言语上一定要做到谦卑、恭敬,这个悌道就能够做到。这里又说,「但言敬兄,不及弟,省文也」。敬兄实际上也包含了友弟,兄和弟这两个方面,这意思说到一个等於说到两个,这里只说敬兄是为了省文字,所以敬兄也包括对弟弟的友爱。


  下面又说,「手足之谊,每伤於妇人。妇人之贤者虽有,而不肖者甚多,惟其见小不见大,知己不知人,故争端易起。无如世间男子,偏信妇人」。讲到这确实我们也很感慨,世间人真的是很容易就「听妇言,乖骨肉」。手足之谊,手足比喻兄弟,人有两只手两只脚,配对的,手脚之间肯定是互相帮助,而且是无条件的,手足之谊就是代表兄弟之间无条件的关怀、爱护,所以兄弟往往称手足。可是没成家之前兄弟可能还挺和睦的、还挺关怀的,可是成家以后,自己有太太,有个小家,往往就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去损害兄弟。所以这里说每伤於妇人,这个妇人在表面字义上是讲娶了太太以后,顾著小家而不顾兄弟,好像这个罪过都推到妇人身上,实际上真正的问题还是在自己。自己孝悌之心淡薄,有了外缘就会起作用,手足之谊就会伤了。所以首先我们要反问自己,我这个孝悌之心是不是真诚的。


  下面说,妇人之贤者虽有,而不肖者甚多,这是在古代社会由於妇女缺乏系统的教育,伦理、道德、因果的教育,她们接受这个教育机会比较少,比男子少,才会出现这些情况。所以贤妇,所谓贤妻良母,虽然有,但是相对来讲,见识短浅的、自私自利的会比较多一点。这是因为什么?惟其见小不见大,见识小就胸量小,胸量小当然她就会知己不知人,只顾自己不顾别人,就很容易跟别人起争端,为了蝇头小利而去争执。这个妇人也不一定专指女性,假如是男性见识短浅、自私自利,只知有己不知有人,那么也可以属於这一类。这是什么?胸量窄小的人。所以与其称他为妇人,不如用孔子的「小人」这个名词来说更好。妇人里面也有君子、也有圣贤,你看周朝三太,那都是圣贤,太姜、太任、太姒,所以她们能够生养圣贤之子,文王、武王、周公,她们的儿子都是圣贤,她们不会见识短浅,她们心量广大,她们的心地仁爱、纯善。如果是男子里面见识短浅、自私自利,那真的是比妇人要不如,那就是孔子说的小人,不是君子,小人就是心量小,容不得人。


  下面说,无如世间男子,偏信妇人,这是感叹世间很多的人娶了妻之后就偏信妇人,这主要原因还是自己有自私自利的根,遇到人家说这些枕头边的话,说些是是非非,烦恼就起来了。「兄弟虽万语千言,安能及妻妾之一诉乎」?兄弟本来是很团结和睦,都互相能够劝谏,万语千言都是为了兄弟好,可是成家以后,妻妾在旁用她们的短小的见识,自私自利的这些想法,给你哭诉一下,你就动心了,本来是孝悌忠信之人,在妇人面前就软下去了。所以下面说到,「所以极刚之夫,遇妻而柔」,再刚强的男子,遇到妻子他就柔下来了,不能坚持做人的原则,不能坚持道德、伦理,这就软弱了。「极勇之夫,遇妻而怯」,他在外面刚勇,可以跟人家拔刀相向,可是回到家里怕老婆,遇妻而怯,胆怯。为什么人会有胆怯?因为有欲求。古人说得好,「无欲则刚」,有欲这就软弱了。所以在外面虽然很骁勇,但是他因为有所欲求就有所胆怯,这个胆怯的把柄被他妻子抓住了,於是他就控制在妻子的手里。这种人很多,往往妻子跟公公婆婆闹矛盾的时候,做儿子的会倒向妻子这一方,反而跟父母对立、矛盾。这是为什么?原因就在这里,在欲利之前就忘了孝悌。所以这些话虽然是讲到兄弟之间的关系,也适用於父母关系。


  下面又讲,「极智之夫,遇妻而昏」,本来很有智慧的,很聪明、很伶俐的人,智慧是他能够识大体、顾全大局,能够把握这个义字,义就是应该做的,应该做的就做,不应该做的不做,这叫智慧,可是因为有了欲求,在太太面前就昏了,昏了头脑。所以古人造字也很有意思,你看结婚的婚字,女字边一个昏头昏脑的昏,这本身就提醒我们不要见了女的就昏了,要保持我们的智慧。所以这是要平时要在这些大义、这些道理要明了,在是非面前你就能够看得准确,你的度数才能拿捏得好。下面又讲,「极贵之夫,遇妻而奴」,就是他的地位很显贵的,可是遇到自己的妻子就变成一个奴才,对妻子是言听计从。孔子当年曾经到过卫国,卫灵公他就是一个非常爱女人这样的一个人,好色之人,他娶了南子做妃子。本来卫灵公他有一个好名声,就是礼贤下士,他很尊重贤能之人。所以孔子到列国周游就到了卫国,看看能不能够帮助卫灵公,施展他的抱负。可是卫灵公他偏偏是什么?宠爱他的妃子南子,在南子跟前真的像一个奴才一样,南子说什么话都言听计从。南子这个人是个心量窄小、嫉妒心强的人,她容不下孔子,因为孔子是刚正不阿,全国很多人,很多这些臣子都去谄媚巴结南子,但是孔子没有这么做,所以南子就很生气,在卫灵公面前说孔子的坏话,结果卫灵公最后也都把孔子,不能说赶出去,但也暗示他让他离开。他有一天向孔子请教用兵之法,孔子说我不懂怎么用兵,我只懂得怎样做祭祀,怎样做这些伦理道德的教育,何必谈用兵?有了教育就不用用兵了。结果卫灵公不高兴,刚好这时候有雁子来,天上有只大雁飞过,他说大雁也要飞走了,暗示孔子你也该走了。孔子明白了,第二天马上告辞,走的时候叹息著说,说只有小人和女人最难相处。这个女人就是讲那种心量狭小,不知道义,任著自己的私情私欲办事、判断的这种人。所以你看卫灵公身为一国之君,极贵之夫,遇妻而奴。


  下面又说,「极果断之夫,遇妻而不决」。本来性格果敢,能明断是非,结果遇到妻子就失去智慧,就犹豫不决。「极鄙吝之夫,遇妻而慷慨」。鄙吝之夫是本来他是很小气,不肯布施,他对他的父母、对他的兄弟甚至都一毛不拔的,可是对他的太太却是慷慨布施,可以把他所有的财产统统交给他太太,由他太太说了算,让他太太主持整个家业,这看起来很慷慨,实际上完全是没有智慧的小人之心。下面又说,「极倨傲之夫,遇妻而低头」。本来他可能是很傲慢的,或者是自己自命清高的,可是遇到太太却低下头来,对太太是服服贴贴。「极方正之夫,遇妻而谄媚」。本来是刚正不阿之人,正直之人,可是结了婚,对太太就常常是谄媚巴结讨好,可能是为了自己妻子一笑,不惜千金之代价,过去所谓「千金一笑」这种典故我们都很了解。


  「虽以君父之尊,不能强其忠孝,独有闺中一妇,左提右挈而有余,可怜哉」!遇到了国君或者是父亲,君和父都是极尊的地位,古人把君和父比成天,像天一样的尊贵。而结了婚以后,居然在君父面前,极尊贵的人面前,这个忠孝之心都生不起来,他的心里就想到他自己的太太,完全是情执作用。所以他只对一个人服务,就是闺中一妇。左提右挈而有余,左提右挈这是比喻服务的那种样子,毕恭毕敬,左搀著右扶著,还有余,就是还不只这些,一副奴才的样子,很可怜!为什么安士先生在这里慨叹他很可怜?因为他已经成为自己情欲的奴隶。要知道爱情它是要建立在道义、恩义的基础上,这才能够长久。所以古人讲恩爱夫妻,先讲恩后讲爱,不是讲爱恩夫妻。为什么把恩字放在爱字之前?恩里面含有道义和恩义。为什么古人要娶妻?就是一个,可以帮助孝养父母,第二个,传宗接代,是为了这个义而去成家的,不是为了欲。倘若是被情欲所牵,那就不是真正的道义结合的夫妻,其实他们的结果也不会很好,因为这种情欲所结合的,情欲会变,而且变得很快。所以你看看现在的社会离婚率这么高,为什么?因为现在都是叫自由恋爱。所谓自由恋爱就是你情我爱,互相看到了很喜欢就结婚。常常听到有早上相遇一见钟情,下午去办登记结婚。可是他的婚姻有多长?也有的是今天结了婚,明天又去办离婚。这是什么?建立在情欲基础上的婚姻就是这样的,不能长久。要有道义、恩义,古人所谓的「糟糠之妻不下堂」,即使现在发达了,过去患难与共的人不能够离弃,这就是道义。娶来的太太能够侍奉公公婆婆,代我来孝顺父母,这一分恩义就无论如何不可以去遗弃她。


  所以我们要晓得结婚找对象贵在她的德行,有德行这个人才讲究道义、恩义,她才可能会跟你白头偕老,她到你的家里才能够跟家里人和睦相处。真正贤慧的太太叫贤内助,必定是帮助先生进德修业,先生有出现什么错误,太太会提醒他改过,太太会帮助先生尽孝、尽悌,所谓忠主、孝亲、敬兄、信友,媳妇(太太)会督促先生去做,怎么可能会分裂他跟自己父母和兄弟之间的关系?这个归根到柢还是因为缺乏伦理、道德、因果的教育之所致。所以印光大师当年非常强调女众德行之重要,他说治国平天下之大权女人操了一大半。为什么?因为女人能够相夫教子,她真正帮助先生进德修业,就可以帮助社会治国、平天下,她真正培养好的儿女,这个儿女下一代也能够治国、平天下。教育母亲最重要,所以女人大权掌握世界的命运,所以培养贤慧的女子就很重要,欲有良子首先有贤母。过去民国时代有一位王善人***,大善人,他就是办女学,专门培养有德行的妇女,这是治国安邦之大道。我们现在说的,要构建和谐社会,共建和谐世界,而且要持续发展,不可以不注重女学教育,女德的教育,女子要深明大义、识大体、顾大局,家庭能和睦,社会能安定,世界能和谐。所以安士先生在这里很感叹,如果没有很好的女德教育,女子没有德,那真的是不仅女子可怜,男子更可怜,整个社会人都很可怜。


  下面安士先生又说到,「五浊恶世之兄弟也。安得家家有贤妯娌,使之式相好,无相尤也」。这是讲我们这个娑婆世界,就用我们的地球来讲,真叫五浊恶世。这五浊,《阿弥陀经》里讲的,叫劫浊、众生浊、烦恼浊、见浊、命浊,这五浊。劫浊是我们这个大时代是污染的,浊就是污染,尤其是现在讲末法时代,确实比过去污染要严重太多了,身心的污染、精神的污染日益严重。见浊就是见解的污染,邪知邪见、自私自利,这就是污染,贪瞋痴慢都是污染。这些污染怎么来的?没有良好教育导致的。这些媒体、广播、报章、杂志,这些都是教育的工具,它里面播放的内容是什么?所以就能想像出为什么这叫劫浊,为什么叫见浊。还有烦恼浊,众生都有很重的烦恼,贪瞋痴慢的习气很重。命浊,这是寿命短促,我们身体也不健康,比过去人来讲虚弱。还有现在我们吃的东西,真的是饮苦食毒,很难吃上没有污染的食品,都是些化肥农药培养出来的这些农作物,动物的肉那就更糟糕,都是化学药品、激素打出来的,连现在奶粉你看都有这些化学的毒品在里面,所以这是真是浊恶到极处。在这样的一个时代里面,兄弟之间要和睦真的是难上加难。安得家家有贤妯娌,妯娌就是兄弟他们的妻子之间称为妯娌。没有好的太太就难免会兄弟之间闹矛盾,难免会造成婆媳不和、妯娌不和,紧接著就是父子不和、兄弟不和,所以互相之间都会起怨尤,起怨恨。不仅是家里面的父母与子女之间会导致这种不和,现在你看看学生跟老师之间也不和,同学之间也不和,同一个师门里面的所谓是学生、弟子,都会互相之间闹矛盾,还会起怨恨、冲突,甚至会反目成仇。这些事情虽然是自古有之,可是现在是愈来愈严重,根本原因都在於缺乏伦理、道德、因果教育,所以起心动念自私自利,无不是业,无不是罪。


  我们在这样的一个五浊恶世当中,要想到怎样能够保存自己的良善的存心,保养自己的道德不要受染污。别人造业是别人的事情,各人因果各人负责,我们自己要走正道,我们不要看别人不好,他走他的路,我们不见他人过。我们自己一心进德修业,自己要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些德行做到,那我们心是踏实的。他们没做到他们的心不踏实,他们去争,争到最后他们是烦恼的。凡是人家跟我们争,我们就让,绝对不跟人家去争利,只要他想要,马上双手奉献,绝不跟他计较。这是我们师父上人你看这一生给我们演出的好样子,道场你看看,只要有人想争这个道场,我们师父立即走路,马上就离开,双手奉献给你,绝对不会跟你争。时间久了他会生惭愧心,他知道你是好人,他会回头,他会认错,这是一种慈悲,给他机会忏悔。所以这些都是来自孝悌的存心,这个孝悌,真正养成这种真诚心,对每个人都是这样的。


  安士先生在说完一段大道理之后,给我们讲了两则故事,让我们更加去深入体会这敬兄的悌道。这是讲到「爱敬交至」这个故事,讲到明朝有兄弟两人,弟弟叫赵彦霄,跟他的兄长赵彦云,兄弟两人本来都是很和睦,从小到大在一起,同吃同住十二年。后来兄长因为比较游手好闲,吃喝玩乐,他就需要更多的财产,所以就提出跟他弟弟分家,弟弟也就随顺兄长的意思,兄弟两人分了五年。结果五年之后这个做兄长的,就是赵彦云,把财产全部荡光了,这个时候他也是很困难。弟弟看出来了,就请兄长到家里吃饭,摆上好酒好菜,然后跟他兄长说,其实弟弟本来就没有分家的意思,因为兄长你提出要分家,我想到可能兄长为人不是很节约,说得很委婉,说你没有很节约,用钱比较豪爽,所以弟弟才敬为兄长来守住祖先的家业,守住我这一半,是代你来守的,迟早等你把这个财产收回去,既然现在兄长看来是需要收回去,那么弟弟很乐意把这个财产统统归还,请兄长你继续主持家政。说完之后就马上把五年前分家的那个契约拿出来,当著他兄长的面烧掉,然后把自己的整个家里大大小小的这些资料、钥匙统统交给兄长,而且还代他的兄长还了很多债务。弟弟这么一做,兄长就觉得非常的惭愧,后来就认真的改过,不再游手好闲,就真正继承家业,把家道兴起来。这是做弟弟的赵彦霄敬兄做到了极处,他的眼里真的只有父母,只有跟兄弟一体的观念。虽然兄长分了家,但是他自己心里没有分,他只是想说把家产代兄长保管,你看完全没有自私的念头,果报就非常殊胜。所以第二年弟弟赵彦霄和他的孩子,父子两人都同登进士,这个在历史上很少见的。做父亲的生了儿子,儿子也同时考上进士,进士是古代最高学位。他何以有这样的福报?因为他的德厚,他的善心纯,修善修福,所以有这样的大福报。


  安士先生在后面一段评论,这是按里面说到,「临财之际,兄弟尤易参商」,在用钱的时候兄弟之间更需要互相商量。「所以为亲用财,则互相推诿;分亲所有,则彼此争竞也」。他说兄弟对待财物,家里的财产,很难没有私心,有谁能够见利思义?这种人少,真正能做到见利思义这是君子、这是善人。一般我们说小人,都是会做到为亲用财的时候就互相推诿,譬如说用自己的钱来赡养父母,往往会把责任推给对方,这个应该哥哥做,哥哥是老大,哥哥说赡养父母应该弟弟做,弟弟有能力,就互相推诿。到分亲所有,则彼此争竞,到了分财产的时候,好了,哥哥说我应该得多一点,我是老大,弟弟说我应该得多一点,这财产我贡献大。都是争利,心里没有义,这都是造罪业。


  下面又说,「善哉!《功过格》云:人子当养生送死时,应作譬如父母少生一子想,当析产受业时,应作譬如父母多生一子想」。善哉是赞叹《功过格》下面的一段话,下面一段话说得好!《功过格》云,人子,为人儿女的,养生送死的时候,这是对父母而言,父母在生要赡养父母,父母过世要送终,我们说要办好丧事,要祭祀父母,这都是为人子的责任。这个责任不要推到别人身上,不能把它推给兄弟,这个兄弟也包括姐妹,应该什么?自己多承担一些,所以应该怎么想?好像父母少生了一个儿女。譬如说我是兄弟两个人,要真正承担责任的时候,就好像父母少生了他,只有我一个独生子一样,所以全部责任由我承担,这就是真实的孝顺。当析产受业时,析产就是分财产,继承家业这个时候,要怎么想?好像父母多生一子想,父母多生一个儿女,这财产要多分给他一份,也就意味著少分给我自己一份。换句话说,我甘愿分少一点,给兄弟姐妹多分一点,这叫推多取少,这个是《感应篇》里称赞的美德。


  古时候唐朝有一位孝子,他就是念念想到自己父母如何能够安度晚年。他的母亲因为身体不好,到晚年眼睛瞎了,这位崔先生就一直想方设法给他母亲欢心。所以每逢过年过节,他都把这些兄弟姐妹连同他们的儿女都找来,让母亲也能够欢心。当母亲想要吃什么,这个孝子必定是满足。后来母亲走了,他做了官,把自己做官得到的俸禄分给自己的兄弟姐妹,帮助他们赡养儿女。他说如果母亲在世的时候,她想到的都是自己的这些儿女、儿孙,我现在帮助兄弟姐妹,也能够安慰自己母亲在天之灵。你看这都是心地纯孝,所以对兄弟手足自自然然他就多奉献,绝对不会去争利、争财产。所以父母、兄弟之间我们只讲贡献,不要讲索取,只讲义,不要讲利。所以安士先生讲,「观赵君所为,何尝有财产之见在其意中哉」。这位赵彦霄,刚才这个故事里的弟弟,他所作所为证明他意念里面没有财产这个观念,绝对不会贪这些家产,他观念当中只存有道义、恩义、情义,所以他的福报不是没有原因的。


  下面第二个故事是「至性感人」,这是讲到在归安这个县城,归安是在现在浙江省湖州市这个地区,有一位先生叫严溪,字亭凤,叫严亭凤,天性纯孝,孝悌都做得很好。有一天他跟同乡一位叫做施翊之的一起坐船,施先生他因为最近跟他的兄弟在分财产,因为财产分得不平均,所以心里有怨气,恐怕就把这一肚子的苦水向严先生道出来。严先生听了之后皱著眉头,说我自己正苦我兄长能力不够,不能够把我所有的财产拿过去经营,如果我的兄长能够有能力,那我这些财产很希望统统给我的兄长,我自己就不用忧恼,不用经营,多快乐,你有财产还要去经营,你还要操心。这么一说,他自己很感动,自己流眼泪,旁边施先生听了以后也很感动,就有所领悟,知道自己做得不对,后来兄弟两个人他们就和好了。本来兄弟两个人都是在知州这个地方做官,原来为了家产分产不均匀的事情已经互相之间怨恨了几年,经过严先生这么一开导,兄弟两人都认识到自己的过错,於是和好如初,互相礼让,终身都没有再为财产起过争执。


  我们看到了也很赞叹,一方面是赞叹严先生他的身教、言教确实可以感化别人,另外一方面也很感叹,古人真是好教,你看看严先生这么一番话,就能够把积怨多年的兄弟两个人和解,而且终身再没有怨言。现在如果严先生再来这个世间来帮助譬如说两个兄弟之间打官司,为争财产打官司,那严先生这番话管不管用?严先生讲完之后他自己能够挥泪不已,现在把眼睛哭瞎了恐怕对方也未必有所感动。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情况?还是失教!古人自小他都受到伦理、道德、因果的教育,所以虽然会犯过失,但是回头得容易,他知道自己有过失他会改,这就难能可贵。现在人从小没有受到伦理、道德、因果的教育,自私自利成性,所以回头就难,这就要劳累教育者要多费苦心。所以教学希望愈多人做愈好,面愈广愈好,时间愈长愈好。现在幸好有科技、媒体这些技术,能够把课程传递到千家万户。这些教学不可一日中断,一日中断,古人是讲三日不读圣贤书则面目全非,现在不行了,现在是一日不读圣贤书,一日不听圣贤教诲则面目全非。哪怕是之前有圣贤教育薰习的人,他的薰习如果中断了,圣贤教诲他不去学习了,堕落也就难免,为什么?因为社会的污染、诱惑太重。名闻利养、五欲六尘现前的时候,能有几人能够把持得住?不是真正每天在圣教里薰习,天天不间断,那个很难敌得过。


  下面安士先生他有一段评论说,「严公之致仕也,兄贫且老,迎养於家」。这是讲到严公,就是严亭凤先生,刚才劝化的人,他是做官的,有地位的,但是他的兄长是贫困潦倒的,而且年纪比较大,严公他就把兄长接到家里来赡养。古人这种恩义,真的是把兄长做为父亲一样,长兄即是父,所以虽然父母不在了,但是兄长就如同父母一样,兄如同父,嫂嫂就如同母。这个兄长大概是能力比较弱,所以他才有前面所说的话,说因为兄长他能力不行,如果能力行,希望整个家产都由他来主管。兄长要不行的话,弟弟应该承担起管理家产,同时赡养兄长的义务。每一次宴客的时候,严公他都遵守著兄弟的礼节,所谓「长者先,幼者后」,虽然自己是有很高的地位,兄长是一介平民,但是在家里那就是以兄弟之礼相对。所以让兄长拿著杯子,「执爵」,爵就是三脚杯,古代喝酒用的三脚杯,让兄长来带头敬客,就是说明兄长是主人,我这弟弟在家里就不是主人,是听命於兄长的,「公执箸随后」,他拿著筷子随在后面。一般来讲宴客,先敬酒,后夹菜,所以兄在前面敬酒,严公,做弟弟的,在后面夹菜。有一日,「一日进箸稍迟,兄怒,批其颊,公欣然受之,终席尽欢」。这是有一天宴客,来的都是肯定是有一定身分的人,因为严公他也是有身分、有地位之人,严公有一次跟著他兄长后面给宾客敬酒、夹菜,兄长在前面敬酒,后面弟弟拿著筷子来迟了,结果他兄长就发脾气,很愤怒,当著这些贵客的面就给他弟弟两个耳光,批其颊就是打在他脸颊上。公欣然受之,严公在这样难堪的局面里面他没有丝毫的怨恨,不仅没有抵抗、反抗,反而是欣然受之,欣然是很快乐的、很安然的领受兄长对他的责打,肯定是立即认错。所以终席尽欢,大家依然继续吃宴会,最后都能够欢散。如果当时这弟弟马上反抗,说你为什么打我?两个人吵起来,客人也就觉得很难堪,那就不欢而散。结果严公这么一做,宾客就更加的尊敬严公的德行。「酒罢,送兄入卧」,大家吃完了,大概兄长也喝多了几杯,严公就送他的兄长到卧室休息。「次旦,天未明,随至榻前候问」,第二天早上天还没亮,严公就到他兄长床榻之前问候,真的「晨则省,昏则定」。「未几兄卒」,过后没有多久时间,大概过了几年,他的兄长就过世了。「哭葬尽礼」,弟弟以很厚的葬礼来安葬他的兄长。《孝经》和《弟子规》里面都有强调丧亲祭祀要尽礼,所谓是「丧尽礼,祭尽诚,事死者,如事生」。这个当弟弟的真的做得很圆满,他内心里面绝没有对自己兄长有丝毫的矛盾、对立,甚至是怨恨,有不愉快的事情发生,必定是反求诸己,绝不埋怨对方。


  「公之事兄若此,知其对施之言,字字由中而发矣」。严公你看他自己对他兄长能做到这样,所以他能够对施翊之,就是前面他对他的这个朋友那种告诫劝导字字由中而发,由中而发是真诚流露出来的。所以他讲的那些道理自己都做到,他劝朋友敬兄尽悌他自己先做到,只有先做到了,对别人才有真正教化的效果,这是所谓正己化人,自己身正了才能够感化别人,自己没做到你说别人不信服,甚至是自己说了都有点不好意思,自己都没做到,这怎么能说是由中而发?不是从自己内心里讲出来的真实体会。所以我们学习圣贤教育要知道,最关键一点是自己做到,上台讲课自己要是做到了,那就是字字由中而发。所以修持重要,讲课讲得好与不好,方法、技术是其次,你的讲台经验那都是其次。一般来讲,经过一段时间练习都能讲得像个样子,但是真正要起到教化众生的效果,这个教它的效果是化,化是转化,让听众听了之后他真的改变自己,他人生观、宇宙观他能改变,他能够断恶修善、破迷开悟,甚至转凡成圣,那我们自己要真实的修持功夫才能够达到。严公他自己尽悌了,所以他能够只要以简单几句话,就能够让他的朋友把多年的过恶改正过来,而且终身不再犯。这是讲到敬兄。


  下面《阴骘文》第二十四句是讲


  【信友。】


  这是对朋友要守信,讲求信用。这里面道理也是很深刻。安士先生在发明这一段里面讲到,「据字义言,则多人为朋,少人为友」。就按照字面解释,这个朋、友它的意思稍有不同,如果是人数比较多大家在一起叫朋,如果是人数少的叫友,所以友比朋难得。朋就是大家在一起共事、同学,人数多了,但是不一定是知己、知音,不一定是真正志同道合。真正志同道合的人数不多,古人讲人一生得一知己足矣,能够有一个知己这就是福报。所以佛经上也有讲过这么一句话,它说「贤友是万福之基」,真正有贤德的朋友、道友,这是你万福的基石,万福就是无量无边的福报,都有根基了。为什么?因为贤友、益友能够助我断恶修善、破迷开悟,能够让我菩提道上、修道的路上减少很多障碍,少走弯路。所以贤友真的是太可贵了,在佛经上讲善友。祖师有说到以善友为依,善友是菩提道上的依靠,善友也包括老师、也包括同学,真正志同道合的同参道友太可贵了。在这里,「然此处不必强分」,朋和友的意思我们不用勉强去区分。也就是安士先生这里解释,朋和友是合在一起,「凡同朝、同类、同窗、同事者,皆可为友」,同一个朝,上朝的,就是你共事的人,古代上朝一起当官,现在更广泛了,你在一个单位、在一个学校、在一个企业一起共事的同事,还有同类,同类这类别也很繁多,譬如说你是同一个学校出来的,或者干同一个行业的,有相同经历的,还包括性别、年龄、文化程度等等,都有同类之人,同窗这是指同学,过去一起上过学的,同事就是一起工作的,都可以称为友。当然在佛门里面我们称为同参道友,这什么?同道中人,菩提善友,这就比世间的友更可贵。对於这些朋友要讲求信义,这是跟朋友相处之道。所以「信即不欺之谓」,什么叫信?不欺就叫信。欺是欺骗,欺骗谁?一者欺骗自己的朋友,二者是欺骗自己,所谓自欺欺人,欺人也就是自欺。不要以为欺人就是自己得到什么好处,没有,你也是欺骗自己,自己得不到好处只有坏处,因为信义没有了的话,跟来的都是祸患。所以这个信意思很广,它就是指不欺的意思。「非独指践言一端」,不仅仅是讲履行诺言这一条,践言就是履行你的诺言。《弟子规》上讲的,「凡出言,信为先,诈与妄,奚可焉」,这是信。讲话要算数的,言出必行,人无信则不立,如果没有信用的话你就不能够立足。所以古人的德行讲究是「言必信,行必果」,讲话一定要做到,要做必定要做出效果,要做到圆满,这叫做行必果,这些都是叫信。


  下面说,「是故谋事不忠,非信也」,如果你为人做事情,譬如说给领导服务不能够尽忠,这个忠就是尽心尽力,忠里面没有私,有私心就不可能做到忠,那就是不信,没有信义。「负人财物,非信也」,如果欠人的财没有还,想要贪人的便宜,借了钱还不想还,这就是不信,没有信义。所以《弟子规》上讲「借人物,及时还,后有急,借不难」,你有信义,人家对你的人格放心,你以后有什么需要,人家自然会帮助你,没有信义就不可能得到人家的信任,自己将来要做事人家不会帮助你。「面誉背毁,非信也」,这是讲什么?对朋友当面赞叹他,背后又毁谤他,这就是佛法里的《十善业道经》里讲的两舌,当面说一套背里说一套,面是背非那就不叫信。真正有信用的人、有信义的人,当面和背后讲的是一个话,绝对不会有两种说法,这是不两舌,更不可能会挑拨离间,搬说是非。特别是对一个团体而言,不可以讲这个团体或者团体成员里面的是非,破坏团体的和睦,那不仅是没有信义,那真的就是造作恶业。如果这个团体是和合的团体,佛法叫僧团,僧团是修六和敬的道场,我们在这里说这样不好那样不好,说某人不好,那人很差,搞这些分裂,搬弄是非,造成道场不和睦,这个罪业就太大了。戒经上讲破和合僧团那是堕阿鼻地狱的。所以我们看到这个信字多么重要。


  下面又说,「缓急不周,非信也」,缓急这是代表朋友有需要的时候,有时候是急需的,急需你帮忙,有时候可能是不那么急需,这叫缓。不管是缓还是急,只要朋友需要,我们就应该立刻帮助,这个周就是周济,帮助的意思。如果对朋友的需要我们袖手旁观,不予理睬,这就非信,没有对朋友的道义。「知过不规,非信也」,这个过是看到朋友有过失,真正有道义应该悄悄的私下里去规劝他,帮助他改过,不能够袖手旁观眼看著朋友陷於不义而不顾,这就不是信,这就不是对朋友的道义,所以「过不规,道两亏」,就是这个意思。见到朋友,真正是同修道友他有过错,本来你告诉他,他能改,但是为了人情、面子,不想得罪人,不去规劝,道两亏了。两亏就是两个人的道都亏了,朋友自然因为没人劝导他陷於不义,道亏了,自己?自己没有负起对朋友的道义,这也是道亏了。所以知过,看到朋友过失,只要朋友能接受,必定要规劝。


  我们与朋友相处,真正能有对我们规过的朋友,这是我们的福报,这真的叫良师益友。我们想要有良师益友必须自己要具备一定的德行、一定的条件。什么条件?就是你真愿意改过,你闻过则喜。为什么闻过则喜?因为我知道自己有过失我就能改,如果别人不告诉我,可能我自己看不出来,就像古诗所说的,「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」,你自己在庐山当中你看不到庐山的全貌,当局者迷,自己很难看出自己有什么过失,别人看得很清楚。所以别人跟我们说自己有什么过失,我很高兴,感谢他,他能帮助我进德修业,帮助我提升,所以闻过则喜。你能有这样的一种德行你的朋友会愈来愈多,你的益友会多。这是《弟子规》上讲的「闻过欣」,你就能够有益友,那个损友就退却了。倒过来,你要是「闻过怒」,这就麻烦了,人家不敢给你进言,「闻过怒,闻誉乐」,那就「损友来,益友却」,这肯定的,来到你身边的那都是阿谀奉承,来溜须拍马的,那叫损友。损你的什么?损你的德行,真正良师益友他就离开你了。所以我们要有谦卑的精神,有勇於改过的精神,有闻过则喜的这种精神,就会有真正的益友。这些都是谈到『信友』这几个方面,确实包罗得很全面,每一条这里面都有很深的意思。


  下面说,「绝其不信之端,所谓信者,在是矣」。绝就是你要杜绝,杜绝自己不信的那些过失。什么叫不信?前面说的都是不信,就是你「信友」这方面做得不够的,你有过失,包括前面讲的,谋事不忠、负人财物、面誉背毁、缓急不周、知过不规等等,这是不信之端,我们要省察自己有没有犯这些过失。如果有,赶紧改过来,改过来了那就是信。所以「所谓信者,在是矣」,你把不信的过失改了,那你就是信,你信友就做到。这是安士先生他一段的解释。下面为我们讲了两则故事,让我们从事上更深刻的体会理。第一个故事是「千里赴约」这个故事,这是出自於《史林》,讲的是三国时代,这是东汉末年,三国。三国在孙吴(吴国)有一位叫做卓恕的人,他是非常讲求信义的,有一次他要离开京城,吴国的京城当时叫建康,也叫建安,就是现在的南京,这是吴国国君孙权建都。他的朋友,就是卓恕的朋友,是太傅诸葛恪,诸葛恪是孙权手下一员臣子,他是为孙权做太傅,太傅就是太子的老师,所以孙权的儿子孙亮是跟诸葛恪读书的。诸葛恪是诸葛瑾的儿子,诸葛瑾就是孙权的大臣,很有声望。当时卓恕要辞别他的这个朋友诸葛恪,要回到会稽这个地方,会稽在现在的浙江省。诸葛恪在临行送行的时候就问卓恕,说先生您什么时候再回来?卓恕就跟他讲,说我会在某一天再回来。所以诸葛恪就很高兴,到了那一天,大概两个人真的是知交,到了那天约定的日子,诸葛恪就大宴宾客欢迎卓恕回来。结果大家已经赴宴了,酒席开始了,可是还没有看见卓恕回来,那些宾客就开始窃窃私语,说卓恕能回来吗?从会稽到建康这两地,就是现在浙江省到江苏南京,相隔千里,他能及时赶到吗?古时候不像现在,古时候最快的都是骑马而已,现在你能坐飞机,你开车,很快,就是在现在,你飞机还会误点,你开车有时候还会交通堵塞,能这么准时说这天到就这天到吗?大家就停著看著诸葛恪,诸葛恪他就跟大家讲,说我深信我这个朋友他不会负约,他说到必定做到。於是大家就放著碗筷在那等,结果等了一会果然见到卓恕风尘仆仆赶到,结果大家就开始用餐,为卓恕来接风。千里赴约,大家都很赞叹,所谓「君子一言,驷马难追」,说到一定做到,虽然是千里之遥,但是必定要赶到。这是讲到信,历史上的一个很著名的故事,所谓「不爽千里之约,信何如之」,这个信可以说达到极处。


  第二个故事是从佛法里面讲的一个公案,讲「度友全信」,这是度自己的前生的一个朋友来成全对朋友的信义。这个信比起世间法讲的信又更高一层,因为它是跨著两世的。这是出自《梁高僧传》。这个故事大家都听得很多,这是讲到在汉朝,洛阳来了高僧,这是安世高大师。安世高法名叫世高,安是他的出生地安息国,他是安息国的太子,安息国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伊朗,这是个古国,当时的疆土比现在伊朗还大,还包括伊拉克。安息国这位太子他跟中国法缘很深,就来到中国。世高大师在没有出家之前他就很孝顺,他的孝德都闻名於世,而且天性聪明,博览群书,可以说是精通天文、医理,乃至鸟兽的语言他都能够懂。他肯定是再来人,不是普通人。他自己说他前世出家的时候有一位同学,同参道友,跟他关系很好,但是这个道友瞋心比较重。这是相传他过去受人供养,这个道友他很有戒德,持戒精严,明经好施,知道佛法很多,明经,好施,很爱好布施,修福很多。结果有一天有居士供养他一钵饭,他生起了瞋恚心,说饭怎么这么难吃,怎么我这么好的修行,他才供养我这么差的饭。你看生了这样一种不满意的心,这瞋恨,虽然很微弱,但是这一生竟然变成了龙,龙是蛇,大蛇。蛇这个报应是因为瞋心感来的,蛇比较容易瞋恚,但是他过去生福报很大,所以他成为宫亭湖的龙王,在中国宫亭湖,就是现在我们说的鄱阳湖,在江西。方圆千里这些信众都拜这个龙王,设庙供养祈祷,络绎不绝。这个龙王也很灵,凡是向他祝祷过的,等於供养过他的,他都保佑,过这个湖,古代就叫过海,过海都比较平安。但是如果是没有拜他的他就会瞋恚,让你船到江心就翻船,所以造了不少的业。而且他享受的是这些百姓的血食供养,众生杀生用血食来供奉他,这个杀业都算在这个龙王身上。


  结果安世高来到宫亭湖,这个龙王知道了,也知道安世高是他过去的道友,他就来现身求助。为什么求助?因为这龙王他有神通,他知道自己寿命将尽,因为自己瞋恚的业很重,杀业很重,所以他这一生福报享尽了,寿命终了他就要堕到恶道去,会堕地狱,所以他来祈求安世高大师救助。这是朋友,朋友有难真的要相助,这是前生的朋友来度他。所以安世高先生就答应他了,龙王就说我供养您一千匹的绢布,还有很多各色的那些宝玩、宝物,请您代我去修佛事,做功德。安世高大师就为他做功德,为他念佛、念经,请这个龙王现形一下让我看看。龙王说我的形态很丑陋,怕我现形出来把别人都吓到。安世高大师就说没有关系,你就出来吧。结果这时候龙王就从床后探出头来,原来是条大蟒蛇,这个蟒蛇很长很长,只看到头看不到尾巴。向安世高大师作礼,安世高大师就给他持咒、给他皈依,这个大蟒流著很多眼泪,挥泪如雨,就隐身不见。安世高大师就拿著这些绢布、古玩替这个龙王做功德,超度这个龙王。结果不到一年以后,有一次安世高遇到了一位少年,向安世高大师跪著答谢,完了之后他就不见了。安世高大师就对大家说,这个少年人就是这个龙王,前生我这个同学,现在他得度了。结果后来大家在一个沼泽地里面发现有一条死的蟒蛇,这条蟒蛇很长,身长数里,几里地那么长,这是龙王真正得度了,超生了。这个宫亭湖就是现在在江西浔阳县有一个蛇村,就是在那个地方。这是说明什么?安世高大师他对道友的那种信义,这一生遇到了,来求助,来度他。这是安世高大师他真有道行,所以他能够度这个龙王。所以我们要真正成全我们对朋友的信义,自己要真有本事、真有道行,你才能够成全这个信义,否则你见到他你没办法救他。这说明什么?神他受血食供养,他瞋恚心、报复心重,将来都堕地狱。


  所以供神我们要想到不要害他,应该用什么?用素菜供养,而且应该什么?让他有机会多闻佛法。到了这些鬼神庙宇里面我们应该给鬼神皈依,祈求鬼神一起来学佛,超出三界六道,不要在六道里面混了,六道里面真的虽然享福享一阵子,没多久福报享完了必定堕落,这不是长久之计。如果不能学佛,自己不能够在佛法上有一定的修持,我们不懂这个道理,很难帮助他们。所以信讲到究竟之处,要懂得必须是自己出三界超六道,破迷开悟,转凡成圣,甚至要圆成佛道,这个信才能圆满。所以你说信,谁做得最圆满?只有佛。你看阿弥陀佛在无量劫前发四十八大愿,建造极乐世界,接引法界众生来成佛,他说「不得誓愿,不取正觉」,现在他圆满了,这是大信之人。所以我们念佛求生净土要放心,只要自己真信切愿求生净土,阿弥陀佛一定来接,他的愿在这,阿弥陀佛是最讲信义的人,他绝对不会违愿的。所以我们念佛放心,只要我们肯放下这个世间,愿意求生净土,阿弥陀佛一定来接引。我们到极乐世界圆成佛道,也要圆满我们往昔所发的大愿,这叫做全信,真正成全我们的大信。所以道德,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讲到圆满非得要圆成佛道而后已。


  今天的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习到此地。有不妥之处,恭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,谢谢。


  资料恭摘:儒释道多元文化教育网


  《文昌帝君阴骘文》研习报告  钟茂森博士主讲  (第二十四集)  2008/11/5  华严讲堂  档名:52-297-0024

 

愿以此功德,庄严佛净土,上报四重恩,下济三途苦,若有见闻者,悉发菩提心,仅此一报身,同生极乐国,南无阿弥陀佛。




相关文章

[错误报告] [推荐] [收藏] [打印] [关闭] [返回顶部]

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
  • 验证码:

广而告之

佛经最新图片文章

佛经最新文章

佛经推荐内容